用中國的古箏彈奏法國作曲家的作品,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7月26日,著名古箏演奏家常靜發行新專輯《紅·白·藍》,用古箏演奏拉威爾、薩帝、德彪西三位法國作曲家的8首作品,其中不乏《月光》《夢幻曲》《波萊羅舞曲》等經典作品,用常靜的話說,她要用中國的樂器、中國的音樂氣質,與法國作曲家來一次促膝長“彈”。
新專輯《紅·白·藍》分為《紅》《白》《藍》三張EP專輯,三種顏色分別對應拉威爾、薩帝、德彪西三位作曲家。在常靜看來,這三種顏色的意象與三位作曲家的音樂風格一一對應,其中,對應“藍”的作曲家德彪西,是她最先創作投入創作的一位。當時,她受委約用古箏對話西方古典音樂,演繹完德彪西的作品后她意猶未盡,于是有了如今《紅·白·藍》的整體策劃。
用古箏演奏西方古典音樂,遠不是照著譜面直接彈那么簡單,且不說有些古典音樂中作品的音,在古箏上根本彈不出來,即便都能一一對應,也要通過結構性的編排,達到音樂風格的統一。“所以我斗膽以促膝長談的形式進入這些作曲家的作品,用對話的形式共同完成這次創作。”常靜說。
在“對話”開始之前,常靜先做了大量嚴謹細致的譜面工作,挑選作品、研究和聲與織體,在這基礎上才能考慮如何把中國樂器融入其中。常靜在演繹拉威爾的《波萊羅舞曲》時鮮明感受到,想讓古箏演奏出一個大編制交響樂團的效果,顯然做不到,于是她大膽把這部經典作品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半部分只保留原曲的節奏型,后半部分只保留原曲的旋律,其他地方則自己創作演繹,“熟悉這個曲子的人,會根據我保留的內容腦補原作,還能聽到我的創作帶來的反差。”這有點像中國畫里的留白之美,再加上常靜自己的演繹,為這部作品帶來了夢幻的變化。“我不想讓中國的樂器變成作品的傀儡,只跟著原譜走下去,而是要發揮優勢。”常靜說。
中西融合在對話中展開。在這三位法國作曲家中,德彪西的作品最具東方的詩意,古箏的演奏比鋼琴更容易表達余韻。在演奏德彪西《月光》的時候,彈著彈著,常靜忽然絲滑地接到了古箏名曲《春江花月夜》的旋律上去,“我很驚奇地發現,東西方人看世界的角度竟然有如此多的共性,《春江花月夜》這首詩里的宇宙觀和《月光》中的宇宙觀竟然可以這樣對話。”
說起《春江花月夜》,2008年時,常靜曾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帶來這首作品的古箏演奏,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如今,巴黎奧運會也將到來,常靜非常感慨,“在鳥巢演奏《春江花月夜》可以說是我人生的高光時刻,當音樂回蕩在鳥巢上空,我感到了作為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也更加為我們的文化驕傲。”常靜說,音樂的對話能體現出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欣賞和尊重,“無論是在奧運會還是在平時,我都希望用音樂表達平等和包容,希望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們,都能用音樂去傳情、去共情,感受彼此,滋養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