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 崇明東灘——
上海在世界遺產領域實現“零”的突破
世界自然遺產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為保護自然遺產而設立的,如大堡礁、貝加爾湖、大西洋東南熱帶雨林等,均列入至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發揮著重要的自然生態價值。當地時間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正式通過審議,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功晉升為上海首個自然遺產,中國世界自然遺產增至15處。
世界自然遺產項目列入標準
①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②構成代表進行中的生態和生物的進化過程和陸地,水生,海岸,海洋生態系統和動植物社區發展的突出例證;
③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④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崇明東灘及其附近水域是具有全球意義的生態敏感區,是遷徙水鳥補充能量的重要驛站和惡劣氣候下的良好庇護所,是部分水鳥的重要越冬地,同時也是中華鱘及部分經濟魚類洄游的通道。
崇明東灘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劃定了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并制定了相應的管控要求。
國家自然保護區管控要求
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進行絕對保護。在核心區內禁止群眾通行和開展旅游活動,一般也不允許進行科學研究。此外,自然歷史遺跡也屬于絕對保護的對象。
緩沖區:核心區外圍可以劃出一定面積的緩沖區,只允許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
實驗區:緩沖區的外圍可劃為實驗區,可以進入從事科學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游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
——遺產社區 富圩典范——
生態過渡地帶的示范,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人類社區的過渡帶,通常被稱為生態過渡帶(Ecotone),是生態系統之間相互影響和滲透的區域。
崇明東部的富圩風貌單元,位于G40滬陜高速雙出口、進島郊野鄉村首站,是候鳥遷移過程中進入內陸的門戶之地。
富圩單元是典型的生態過渡帶,從世界自然遺產東灘自然保護區過渡到圍墾拓田產生的農業生產空間再到人類集聚的社區空間,富圩這一半自然、半農業、半社區生境,是人類活動與自然活動相互交互、共生共融的核心區域。
為更好的解決生境交融產生的“人鳥爭食”矛盾問題,劃定人鳥共生示范區,建設人鳥共生的和諧社區,引導鳥類主要覓食區域,將生態價值有效轉化為經濟價值,從而減少當地農民損失、減少對鳥類的驅趕、保護珍稀瀕危鳥類。
“遺產與社區”是世界矚目的議題
社區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活態維系著遺產與人類的關系,需要在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和延續傳統之間尋求平衡。過渡的開發會破壞自然生境,打破生態系統,而過渡的保護,遷移土著,難免造成自然遺產的“孤島化”。因此,尋求遺產與社區的和諧共生,維系人類生存空間與自然生態空間的要素平衡,是世界遺產價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徑,也是最值得思考與深入探究的議題。
富圩單元生態空間的保護、建設、傳承,對于全國乃至世界河口發達城市生態過渡地帶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表達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共生理念,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人類永續發展的前提。
——和諧社區 友好富圩——
圍繞“水、林、田、宅”等打造富圩村鳥類IP主題鄉村
基于富圩單元“水、林、田、宅”空間肌理特征,讓人類生活的信息流和人類生產的物質流與生態要素緊密結合,以循環發展為理念,探求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路徑,充分考慮鳥類生活習性與人類生產生活空間關系,打造鳥類IP主題鄉村。
——富圩鳥集 錨定未來——
世界遺產保護與鄉村發展共贏
世界自然遺產價值,既源于各類環境要素,也包含人類和其他生靈之間的作用方式,在此過程中積累的知識與經驗,形成了人類智慧文明。
以宅溝院為例,富圩村是典型的從江南水鄉四桯頭宅溝院聚落演變至以家庭為單元的現代新式宅溝院過渡區域,并逐漸演化為人與自然共生聚落生境系統,這是人與自然互相選擇的結果,更是人類在與生物共生過程中智慧文明的體現。
共生演化過程中,人類智慧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鳥哨、草鞋、編鳥、扁擔戲等,用鮮活的方式記錄著不同階段人與生物共生的畫面,也成為發展文旅、研學、度假、觀光的精神內涵。
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形成永續循環發展機制,村民創造的物質價值將有利于生態要素的保護,而生態保護形成的補償機制與生態溢價將反哺村民物質產品,增長農產品生態價值,提升糧食生產安全的同時實現農民增收。